由于隱私管理是最初設計的一部分,所以有一些重要的限制要求:沒有哈 佛大學地址的郵箱就不能注冊,而且登錄者必需使用真實姓名。這使Facebook 具有排外性,但也確保了用戶的資料絕無虛假。扎克伯格后來向《哈佛深紅報》 透露,他希望隱私選項會有助于在Facemash事件引起學生憤怒后重塑自己的聲 譽。通過這種方式讓用戶的身份真實有效,也使Facebook與此前互聯網上包括 Friendster和MySpace在內的其他網站有著根本區別。在這個網站可以設置隱 私選擇,決定具體哪類人能看到自己的個人信息。這類限制可以設為在讀學生、 自己班級的同學或者在自己住處的舍友。
一旦設置完個人簡介,網內互動就開始了。這個過程很受限制。在邀請其 他人成為朋友以后,用戶會看到自己的社交關系圖表,其中顯示出與自己有聯 系的所有人。用戶也可以指向其他人,Facebook上稱為“捅一下”其他用戶。 只需要在對方的頁面上點擊一下,對方的主頁上就會顯示出被“捅”的跡象。 這意味著什么呢?對此扎克伯格在網站上貼出了他漫不經心地回答:“我們認為 這是有趣的做法,是一種沒有特別意義的特色……那么就隨意運用這個功能吧, 因為你不會從我們這里得到解釋?!?/span>
Facebook上的許多活動最初都是年輕人荷爾蒙作用的結果。在那里你會被 問到是否對男性或女性“感興趣”。此外,那里還會對是否列出與他人的關系提 出建議,并且要求用戶填寫標示為“尋求”對象的內容。一個經常選到的選項是 “隨意不限”。在“捅一下”別人時,被捅的狀態只會顯示在對方的簡介上,對 方也能回捅自己。至少對一些學生而言,這種互動有著明顯的性意味,畢竟這 是面向大學的網站。
另一方面,很多人會發現Facebook擁有實際又全面的作用——在班上建起 研究小組、為社團安排會議、發布聚會的通知。這個網站是自我表現的工具, 甚至在其發展初期,用戶們就開始意識到個人的許多方面都能在網頁上展現 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