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了這本《Facebook效應》,我次產生重新推敲SNS (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)譯法的感覺。
現在把SNS譯成什么的都有,如社會化網絡服務、社會性網絡服務、社交 網絡服務等,我認為準確的譯法也許應是社會網絡化服務。
因為在了解了 Facebook的歷史,特別是進一步了解了 SNS的緣起和初衷后, 就會發覺人們對SNS的一個相當普遍的理解,也許是不準確的。對于SNS,目 前人們強調的重心,一直放在社會或社會化上,但SNS實際的重心在社會網絡化, 也就是社會資本化。
理解社會資本化與社會化的區別,就成為讀這本書獲得的最有價值的啟發。
從表面看,包括Facebook在內的SNS網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,呼嘯山 林式的事件。例如書中所舉的,哥倫比亞人通過Facebook發起的有1 000萬人 參加的反FARC全國大游行,以及1 000人參加的枕頭大戰等。似乎Facebook 更大的優勢就是用來聚眾。包括Facebook的社交功能,人們看中它的也是,把 非社會化的行為,變得更加社會化。
初看起來,用社會化來解釋SNS,很合理,也符合事實,但細想一下這種 理解是有誤區的。
我回想起十年前與托夫勒在凱賓斯基飯店的一次對話。我當時為了贊賞他30年前關于體驗業興起的預見,舉了一個體驗的例子,就是北京人當年為了足 球而亢奮地上街游行。托夫勒非常不贊成這個例子,而且直搖頭。溝通了半天 我才了解到原因。原來托夫勒認為第三次浪潮的體驗,是個性化的體驗,是小 眾行為;他反對人們涌上街頭的行為,無論是為了什么原因,認為這種大規模 的從眾和趨同行為,是第二次浪潮的特征。第三次浪潮的特征不是大眾化、社 會化,而是小眾化、個性化。當時這給了我很大的震動。
SNS確實可以為大規模的社會化推波助瀾,正如Facebook上發生的各種 事實所證明的那樣。但是,這只是一種返祖現象。社會化是工業化的進步之處。 SNS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實現了社會化(無論是聚眾還是社交),只不過是新技術 與工業化舊有的社會化模式的加強性結合,是用新技術更好地做舊的事。SNS 真正革命性的意義并不在這里。